系所成員

Member
首頁系所成員

余曉雯

教授
    • 職稱
      教授
    • 聯絡電話(公)
      049-2910960#4614
    • 電子信箱
    • 專長
      德國教育/高等教育/質性研究
    • 於本校年資
      西元2005年10月起
    • 學歷
      博士:
      德國圖賓根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 專業證照
      教授證、副教授證、助理教授證、小學教師證
    • 經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教授(2015~)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系主任(2015.08~2017.07)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副教授(2009~2015)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助理教授(2005~2009.07)
      石碇「和平國小」教師(1994~1996)
      新店「安坑國小」代課教師(1993~1994)
      「新新聞週刊」文教記者(1992~1993)
    • 教師榮譽/獲獎
      111年本校研究績優教師
      97、99、104、105、107、108、109、110學年本校學術研究獎勵
      99年度本校傑出研究教師
      99學年度本校教學貢獻獎
      94學年度本校新進教師學術研究獎
      本校優良TA指導教師
      大專生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優良論文指導教師
    • 論文指導一覽:請至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請點此連結)以「指導教授」搜尋

      google-scholar icon https://scholar.google.com.tw/citations?view_op=list_works&hl=zh-TW&user=8PftyRcAAAAJ
  • 研究案:
    年度 專案名稱 補助單位 
    111-113 德國混齡編班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探究 -以語文和數學科為例(二年期) 國科會
    110 台、德中等教育階段校規內涵之研究與比較 科技部
    109 德國與台灣混齡教學學校之理論與實務-以小學階段為例 科技部
    108 德國另類實驗教育學校實例之探究 科技部108年度(第57屆)
    「補助科學與技術人員國外短期研究」
    108 臺灣、德國校園文化之研究與比較 --以中、小學校園規範之教育意涵為例 科技部
    104 從個人到組織:德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術研究者之處境與資助措施之探討(二年期) 科技部
    102 台德中等教育國際交流狀況之研究 —以高中階段為例(二年期) 國科會
    100 德國產學合作政策與實例之探究(I) 國科會
    99 國際教育援助之官方網絡實務與理論反省--援助政策與運作機制之分析(I)(共同主持人) 國科會(NSC 99-2410-H-260-009-)
    98 西班牙、德國與中國大陸大學排名對高等教育經營之衝擊(共同主持人) 國科會
    98 德國菁英大學之研究 國科會(NSC 98-2410-H-260-003-)
    98 西班牙、德國與中國大陸大學排名對高等教育經營之衝擊。(共同主持人) 國科會(NSC 98-2410-H-260-004-)
    97 俄羅斯、德國與西班牙高等教育改革之比較:全球化之布爾迪厄觀點分析。 (共同主持人) 國科會(NSC 97-2410-H-260-009-)
    96 德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之探討 國科會(NSC 96-2413-H-260-010-)
    96 非英語系國家留學政策之比較研究:德國、日本與俄羅斯(共同主持人) 國科會(NSC 96-2413-H-260-001-)
     

    期刊論文:
    • 余曉雯(2023)。班規的感知與實踐-小學師生觀點之探討。台灣教育研究期刊,4(2),175-210。
    • 余曉雯(2022)。德國小學校規之文本分析-以當代20所小學之校規為例。當代教育研究,30 (2),87-124。(TSSCI)
    • 余曉雯(2022)。台德校規文本分析之比較。教育學刊,58 ,37-82。(TSSCI)
    • 余曉雯(2022)。德國國家實驗教育機構介紹與評析──以畢勒菲爾德「實驗室學校」(Laborschule Bielefeld)為例。課程與教學,25(4),1-28。(TSSCI)
    • 余曉雯、曾敬梅、陳玠妤 (2022)。臺灣實施混齡/跨年級教學學校教師觀點之探討。程與教學  ,25    (1),1-33。(TSSCI)
    • 余曉雯(2021)。混齡教學學校之理論與實務--以德國耶拿計畫學校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4(3),145-176。(TSSCI)
    • 余曉雯(2021)。德國改革教育學校發展及對我國實驗教育之啟示。教育學刊,56,45-82。(TSSCI期刊)
    • 余曉雯 (2020)。德國二所另類學校-耶拿計畫學校與蒙特梭利學校-參訪記要與思考。教育實踐與研究,33 (2), 131-170。(TSSCI)
    • 余曉雯 ( 2019 )。美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之歷史發展與實例探討:以賓夕法尼亞大學為例。高等教育,14 (2),37-61。
    • 何臥龍、余曉雯(2019)。「德─法文理中學」雙語教育之個案研究:以德國弗萊堡中學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01910(306期),頁4-17。
    • 余曉雯(2018)。德國移民背景學生雙語教育之沿革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21 (4),1-30。(TSSCI)
    • 余曉雯(2018)。柏林邦與柏林自由大學提升女性學術人員比例相關措施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21 (4),33-61。(TSSCI)(104-2410-H-260-022-MY2)
    • 余曉雯、楊婷湞、江琼玉(2016.08)。德國高等教育機構中女性學術人員參與比例偏低現象與聯邦政府資助措施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9(3),頁33-63。(TSSCI)
    • 余曉雯、洪雯柔(2016.09)。德國中等教育國際交流政策與現況之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12(3),頁77-105。
    • 余曉雯、鍾宜興(2015)。德國高等教育研究評鑑制度之探討。高等教育,10(1),1-35。
    • 余曉雯、鍾宜興(2015)。德國聯邦政府推動高等教育產學合作政策探討。教育研究集刊,61(3),47-79。(TSSCI)
    • 余曉雯、鍾宜興(2014)。德國高等教育「未來構想」計畫之探討—政府角色與高等教育機構定位之省思。比較教育,77,1-37。
    • 陳芳吟、余曉雯(2013)。國家轉型下的高等教育—從福利國家到競爭國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1(2),頁 1-36。(TSSCI)
    • 余曉雯(2013)。德國高等教育學費政策與助學措施。比較教育,74,p.1-35。
    • 余曉雯(2011)。當代德國高等教育改革評述。教育資料集刊,52,p.53-76。
    • 余曉雯(2010)。德國高等教育中不同層級品質保證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3 (3), p.57-95.(TSSCI)
    • 余曉雯 、蕭志銅、熊自賢(2010)。少子化對德國中等教育英語師資供需之影響:系統動態學模式。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7期,87-108。
    • 余曉雯、鍾宜興(2009)。德國高等教育排名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44,169-198。(98-2410-H-260-004-)
    • 余曉雯(2009)。留學作為一種發展個可能性─從六個台灣留德女學生的生命故事探討留學之意義。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卷,3期,頁107-135。(TSSCI)
    • 余曉雯(2009)。德國整合與提升移民背景學生語言能力政策之探討─學前與初等教育階段。教育資料集刊,41輯,頁185-206。
    • 余曉雯(2008d)。德國學術卓越計畫之探討。高等教育,3卷,2期,頁89-122。
    • 余曉雯(2008c)。德國招收外國學生政策之探討。比較教育,65期,頁。
    • 余曉雯(2008b)。德國教育系統中階級不平等現象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4輯,3期,頁。(TSSCI)
    • 余曉雯(2008a)。德國大學學費政策施行現狀與其所引發爭議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1卷,3期,頁59-82。(TSSCI)
    • 余曉雯(2007)。初等教育改革。教育資料集刊,33, 211-228。


    研討會論文:
    • 余曉雯(2016,8月)。The lower proportion of female academics i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and the supports from the federal government德國高等教育機構中女性學術人員參與比例偏低現象與聯邦政府資助措施之探討。XVI World Counci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世界比較教育學會第16屆年會,北京師範大學,8月22日-8月26日。
    • 余曉雯(2013,4月)。德國高等教育產學合作政策與實例之探討。「高等教育產學合作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埔里。
    • 余曉雯(2010)。德國如何打造菁英大學。收錄於「中國教育學會比較教育分會第十五屆年會季王承緒教育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大學。
    • 熊自賢、余曉雯、蕭志同(2009,11月)。少子化對德國中等教育英語師資供需之影響:系統動態學模式。「第八屆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台南。
    • 余曉雯(2009,11月)。德國菁英大學計畫之探討。「培養高素質現代國民與世界公民之教育規劃」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豐原。
    • 余曉雯(2008e)。德國高等教育認可制度發展之探討。發表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所舉辦之「各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發展與國際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22日。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 余曉雯(2008d)。德國教育系統中階級不平等現象之探討。發表於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所舉辦之「重新省思教育部均等-弱勢者的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5月30日。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 余曉雯(2008c)。德國高等教育保證機制之探討。發表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主辦之「高等教育品質:制度發展之動力」國際研討會。2008年3月29日至3月30日。
    • 余曉雯(2008b)。德國品質保證機制之探究。發表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所主辦之「高等教育品質:制度發展之動力」國際研討會。2008年3月29日。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余曉雯(2008a). An Inquiry into the unequal Opportunity in German Education System.發表於美國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s (CIES)於2008年3月17-21日所舉辦的第52屆年會中。
    • 余曉雯(2007a)。德國教育系統中機會不平等現象之探討。發表於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系所主辦之「公義社會與教育行政革新」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11月23日。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余曉雯(2007b)。德國大學學費政策施行現狀與其所引發爭議之探討。收錄於比較教育學會所舉辦之「高等教育治理與發展之各國經驗分析與比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Ⅲ-Ⅱ-4-1-10。
    • 余曉雯(2006a)。從「陌生」經驗的哲學意義與跨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談留學的教育意義。發表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所舉辦之「高等教育發展與人才流通:各國經驗分析與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11月26日。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余曉雯(2006b)。從德國高等教育改革趨勢探討其大學角色的轉變。收於成功大學所主辦之「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21-330。


    專書及專書論文:
    • Hsiao-Wen, Y. (2021). Analyse und Vergleich von Schulverordnungen taiwanischer und deutscher Grundschulen. In Böckmann,L., Rohstock,A., Reichrath, P., & Engelmann, S. (Eds). Creativity, Courage, Chances: Festschrift zu Ehren von S. Karin Amos (479-510). Tübingen, Germany: readbox publishing GmbH. ISBN:978-3-946552-47-5
    • 余曉雯(2012)。德國中等教育制度。王如哲(編)。各國中等教育(頁109-136)。台北:高等教育。
    • 余曉雯(2011)。德國高等教育經營與管理。鍾宜興(編)。各國高等教育經營與管理(頁221-242)。高雄:麗文。
    • 余曉雯(2010)。德國節能減碳政策與學校實施案例。王如哲(編)。節能減碳教育:國際觀點與案例(第五章)。台北:高等教育。
    • 余曉雯(2009)。德國大學與研究所制度。王如哲(編)。各國大學教育制度。台北:高等教育。
    • 余曉雯(2009)。德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楊瑩(編)。歐盟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台北:高等教育。
    • 余曉雯(2006)。德國教育行政。收於江芳盛、鍾宜興主編(2006)各國教育行政制度比較。台北:五南。頁355-410。


    學位論文:
    • 余曉雯(2005)。Auslandsstudium als Entwicklungsmoglichkeit: Lebensgeschichte von sechs taiwanesischen Studentinnen in Deutschland. (留學作為一種發展的可能性:六位台灣女留學生之傳記研究)德國杜賓根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Wiesinger出版社。
    • 余曉雯(1998)。權力交戰場:學校中的身體規範與學生的身體觀。國立台北師院國民 教育所碩士論文。


    技術報告及其他:
    • 蔡敏玲 ,余曉雯(譯)(2003)。敘說研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
    • 余曉雯(譯),Claudia Rehberger。(2001)。Weibliche Lebens(t)raume女性的生活與夢想 空間。當代 167期。